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热点 >  >> 
环球热资讯!央广财评|双碳落向“实”处,“绿色”引领高质量发展
来源: 文汇网      时间:2023-06-13 17:04:38


(相关资料图)

展会搭台,经济唱戏。随着2023上海国际碳中和技术、产品与成果博览会开幕,这场国内首个以“碳中和”为主题的博览会吸引了全球关注,对推动碳中和相关技术推广和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化转型具有积极意义。

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维护世界能源安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已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重要议题。2020年,中国向世界宣告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走向碳中和任重道远,中国从全局着眼,从2020年开始,先后印发《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等文件,为目标进行顶层设计,指明前进方向。

蓝图绘就,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正落向实处。碳达峰碳中和涉及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应用示范、成果推广、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多个方面。在碳达峰碳中和领域,中国已进行多年布局,有广泛而深厚的积累,具备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基础条件。

近年来,一系列推动“双碳”的成果陆续落地。百兆瓦先进压缩空气储能国家示范项目在河北张家口顺利并网发电,百兆瓦级大连液流电池储能调峰电站进入并网调试并逐步投入使用,甘肃兰州新区的液态阳光项目正将二氧化碳源源不断转化成甲醇,北京冬奥会兑现了“碳中和”承诺……这无不体现了中国推进绿色发展的坚定步伐和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的不懈努力。

2023上海国际碳中和技术、产品与成果博览会上,大众更是进一步体验到低碳对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船舶低碳/零碳燃料动力系统模型、清洁能源综合系统解决方案沙盘模型、用废酒糟为原料制作的植物基皮革服装等一一诉说着它们的低碳故事,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向外界展示着传统工业节能改造、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低碳生活的实际应用。碳达峰、碳中和正一点一滴融入生产实践,人们正切身体会到低碳技术对生活的改善和提高。

目前,中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和清洁发电体系,中国可再生能源的装机容量已超过煤电。据中国国家能源局数据,截至2022年底,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12.13亿千瓦,其中,中国的风电光伏装机容量已经超过了1.2亿千瓦,是全球最大的风电市场之一。同时,中国也是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国。

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有望成为带动产业升级的新增长。中国不仅是这场“绿色运动”的参与者,也正在成为低碳行动的受益者。

企业作为我国经济运行的细胞,是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实施单位,特别是国有和中央企业积极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加大力度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着力补齐产业链的短板,捷报频传,逐步让“绿色”成为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引擎”。

编辑:孙欣祺

标签:
  • 芍药成了销售“头牌” 康乃馨每枝9元左右

      芍药成了销售“头牌” 康乃馨每枝9元左右  母亲节来临,鲜花热销。过去多年都是康乃馨唱主角,但这两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5月7日

    来源:      时间:2022-05-09
  • “谢谢选择我做你的妈妈!” 这封信请18年后查收

      “谢谢选择我做你的妈妈!” 这封信请18年后查收  扬子晚报讯(通讯员 刘威 记者 朱鼎兆)小时候,母亲常常在家里给我们留字条,

    来源:      时间:2022-05-09
  • 跟新冠病毒“赛跑” 他要让机器人完成核酸检测

      跟新冠病毒“赛跑” 他要让机器人完成核酸检测  经常学生们还不知道我怎么想的时候,我就把自己否定了。工作中需要有自我否定的勇气

    来源:      时间:2022-05-09
  • 助力无接触配送 上海无人车“上岗”

      助力无接触配送 上海无人车“上岗”  【疫情防控新举措】  科技日报讯 (记者符晓波)眼下,上海疫情蔓延趋势得到有效控制,不少

    来源:      时间:2022-05-09
  • “态靶辨治” 帮助患者快速转阴

      “态靶辨治” 帮助患者快速转阴  近日,随着患者清零,吉林省长春市北湖奥体中心篮球馆方舱医院等多个方舱陆续“休舱”,各医疗队也

    来源:      时间:2022-05-09
  • 四省市联合医疗队为患者全方位“解忧”

      四省市联合医疗队为患者全方位“解忧”  【同心守沪抗疫】  在上海城市足迹馆定点医院的宣传墙上,各类慢性病、基础病的健康宣教手

    来源:      时间:2022-05-09
  • 周美亮: 搜寻野生荞麦的“追种人”

      周美亮: 搜寻野生荞麦的“追种人”  ◎本报记者 马爱平  一走进位于国家作物种质库新库内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      时间:2022-05-09

X 关闭

X 关闭